40歲中年婦自創省錢小撇步 5年攢下一桶金
先前小編在網路上讀了一篇文章,講述一名中年婦女在收入不高的情況下,靠著自創的日常生活省錢小撇步,花了5年時間一共攢下近新台幣130萬元的存款,絕大多數網友看了紛紛表示很羨慕;不過,也有不少網友不表認同、直...
今(109)年是中國傳統12生肖之首的「鼠」年,再過幾天就要過年了,你是否已經想好拜訪親友時要說些什麼吉祥話?中國人習慣將當年生肖動物融入吉祥話中,諸如:鼠年行大運、金鼠福臨門、好運非你莫屬(鼠)……等,這些都是常見登門拜年時琅琅上口的吉祥話。
說完吉祥話後,就要發紅包了,最近小編發現,市面上有一些另類讓人看了會心一笑的紅包袋,像是袋上寫著斗大的字「阿爸(阿母)的血汗錢」、「不用打開,媽媽幫你存起來」、「不乖就收回」……等,尤其是「不用打開,媽媽幫你存起來」猶言在耳,只是每年的壓歲錢媽媽真的都有幫我們存起來?其實你我心知肚明,小時候懵懵懂懂,有很大的機率被用來繳交新學期學雜費或是作為生活費用……,現在回想起來還是不禁莞爾!
即將要過年了,本周小花平台也不免要應應景,看到這些有創意、別出心裁的紅包袋,提出一個觀念:「與其擔心孩子亂花壓歲錢,倒不如培養正確的儲蓄和消費習慣。」以下介紹3個有效無痛存錢法,親子一起來、思考如何善用手中的壓歲錢「存起來或是花出去」?這其中又該如何拿捏?
切記:不要等到有錢才理財,才不致月光光心慌慌
遊戲式「52周」階梯式存錢法
1年有365天、52周,首先提到的這個存錢法是以「周」為計算單位的理財計劃,具體作法為第1周存入10元、第2周存入20元、第3周存入30元……,以此類推,1整年下來可以存入13,780元;以一種玩遊戲的方式,很適合親子一起互動學習,儘管每個月存不到1,200元,但是存錢的動機已勝過一切,就親子理財來說,是很好的開端。
最後事實也證明,這個遊戲存錢法吸引不少原先沒有存錢習慣的人願意開始嘗試存錢;不過,每個月存不到1,200元,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存太少,小花平台保險顧問建議,如果經濟尚有餘裕,不妨提高目標的挑戰性,將每周存款金額增加為20元、30元,「本金愈多、存入的金額也愈高」,累積更多的資產,當然可以做的事也愈多,相信可以啟發孩子找到能夠促使自己完成目標的動機。
延伸閱讀》上班族理財撇步掌握4原則 快速賺一桶金
進階版「365天」存錢法
所謂的「365天」存錢法是指第1天存入1元、第2天存入2元、第3天存入3元……,以此類推,到了第365天總計可以存入66,795元。依照原先理論僅能存下的金額,卻有一名網友以個人獨創「365天」存錢法、1年存入13萬元大幅躍進,在網路上爆紅被推爆並登上媒體版面、引發高度討論。
13萬元整整比6萬元多了2倍多,到底是怎麼做到的?據了解,該名網友在一天天的存錢過程中,發現天數愈多時難度愈高,於是臨時改變策略,依照每天手頭寬裕程度調整存入的金額,也就是有錢時多存一點、沒錢時就少存一點……;只是,有一個前提是,每天存入的金額不能重複且要確切記錄下每天存入的金額數字。
經媒體報導,該名網友在此次的存錢計畫中存了2個撲滿、總計13萬元,不僅遠遠超過原先的預期目標,也等於提早發給自己一筆金額頗為可觀的年終獎金,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與討論。
小花平台保險顧問並進一步分析,該名網友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在於,懂得善用「帳戶管理」來理財,他在每個月領到薪水的當下,除了存錢額度外,至少分配30,000元到個人名下「絕對不能動用」的戶頭,有多餘的錢再拿來用作日常生活開銷之用,其實也就是所謂的富人公式:「收入─儲蓄=支出」,與一般窮人想法:「收入─支出=儲蓄」,可說是大異其趣。
延伸閱讀》有效無痛理財4心法:存豬公、預扣法、賺複利、管錢包
延伸閱讀》新鮮人如何無痛存下第一桶金?
分配式「631原則」存錢法
對於投資理財較無經驗或是沒有特別想法的小資上班族,小花平台保險顧問最後提出「631原則」存錢法,其具體作法是將每個月薪的10%用作保險規劃、30%拿來儲蓄(包括:銀行定存、基金、股票……等投資工具),剩下絕大多數的60%則可以做為當月日常生活開銷,其中也涵蓋了孩子的學雜費、學用品費用及要給父母的孝親費等。
相較於前述兩種存錢法,此種存錢法可能無法立即見效、立即有感;不過,小花平台保險顧問認為,如果能持之以恆長時間執行,準確地照著631比例使用錢,不僅能把每一筆錢用到恰到好處,還能輕鬆掌握、管理自己的花費,並在不自覺中,存到一桶金!
延伸閱讀》找出你的「拿鐵因子」、抓出你的理財漏洞
@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社 2018-02-08
@小花平台 2017-02-18
@小花平台 2017-08-09
@小花平台 2017-03-24
@小花平台 2017-02-08
@小花平台 2018-04-25
@小花平台 2017-03-01
@小花平台 2017-02-21
@現代保險健康理財雜誌社 2018-08-06
@小花平台 2017-05-17